再次來到淡水.坐在捷運上,看著窗外一次比一次增加的建築物,〝繁榮〞的景像,
似乎不大能跟1872年馬偕博士初登陸時的滬尾產生連結.
這次的目的地是父親的母校淡江中學. 提到淡江中學,就不能不提到馬偕博士.
淡水的教育、醫療、生活….乃至於整個北台灣的教會文化都跟馬偕博士有關.
馬偕博士1844.03.21~1901.06.02,蘇格蘭裔加拿大人,
漢名偕叡理(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因其宣教上之成就獲贈神學博士,
而稱馬偕博士. 大半生奉獻給淡水,娶台灣人為妻,育有一子二女,
在淡水落地生根,死後葬在淡水,一生以淡水人自居.
清末淡水民風閉塞,教育極不普及,馬偕博士深感興建新式學堂之必須,
故回國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的鄉親熱情捐助,為了感念鄉親的熱心,
因此以「Oxford College」為校名,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後人稱牛津學堂.
此校乃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督造,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真理大學….等學校的發源地,
對淡水地區的教育有卓越的貢獻.
淡江中學是在1914年由馬偕博士獨子偕叡廉創立(並任首任校長),
暫以牛津學堂為校舍,直至1925年6月八角塔校舍完成,
才從借用了11年的牛津學堂遷移至真理街26號現址.
從此以後,八角塔成為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
走在一百多年前馬偕博士踏過的土地,想像著一個留著络腮鬍的老外急切的跟牧童學台語的模樣.
馬偕博士不畏文化及語言的差異在異鄉耕耘三十年.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而且他所播下的種子也逐漸在台灣綻放美麗的花朵….
馬偕精神不朽!
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八角塔
1884年馬偕博士創'辦淡水女學校
淡水女學校是台灣第一個女性文化地標
淡江中學婦學堂(真樓)
一隻鴿子正巧停在真樓的窗台上
淡江中學校友會館
淡江中學體育館建於1923年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1955年由馬偕博士的外孫(偕媽連之子),也是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所設計.
校園走道的老式紅磚
典雅的標示牌
這個像阿里巴巴做的記號的叉叉在教室的牆上,不知是否做為通風用?
淡江中學聖誕樹,每年聖誕節,學校都會裝飾此樹
池中的大杯取聖經詩篇中「福杯滿溢」之意
淡江中學第一任校長偕叡廉博士
馬偕家族及門生墓園,最高的是馬偕墓